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2017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隆重颁发 首次设立“优秀科普志愿者奖”

2017-11-04

       2017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颁奖典礼于11月4日在上海儿童艺术剧场隆重举行,表彰为我市科普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

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是经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国家科技部登记同意,由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于2012年正式设立的科普类奖项,是全国首个由社会力量出资的综合性科普奖项,也是上海成立最早、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市级科普奖项之一。设立这个奖项,一方面为调动广大科普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加速上海科普事业发展的“助推器”。另一方面,旨在发挥社会力量独特优势,为政府科普奖励提供候选与参考,成为政府科普奖励的“蓄水池”。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由科普教育创新奖奖励办公室推荐参评市科技进步奖科普类奖励,最终获奖数量站到三分之二以上。

本届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于2017年5月正式启动申报,在社会各界的响应和配合下,共收到199个申报项目。7月24日起奖励办公室启动评审工作程序,评审程序分为初评、复评、终评和奖励委员会审议四个阶段。整个评审过程充分体现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邀请包括院士在内的73位专业人士组成评审团进行评审工作。经奖励委员会审议,最终,共评出含提名奖在内的90个奖项,其中今年首次设立的“优秀科普志愿者奖”经过独立评审有26位个人获奖。

张永莲院士的“科学梦与成才路——让科学精神走进公众”项目、王韬的“新媒体时代医学科普的创新与实践”项目共同获得本年度“科普杰出人物奖”。

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张永莲院士长期工作在科研一线,勤于科研的同时,不忘作为一名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她多年来致力于青少年、大学生、女性等科普教育事业,热心科普公益活动,鼓励青少年树立正确人生目标、教授大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帮助提升女性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境界。市六院急诊部主任王韬,从“健康中国”战略出发,总结20年来临床与科普工作经验,提出科普学术化理念。他发起创立了由全国在职医务人员纯公益运营的“达医晓护”全媒体医学科普品牌,网络点击量达2亿;与上海市家政协会合作,提出了“家庭照顾者”科普的概念;和东方卫视中心《X诊所》节目签约,开展电视健康节目系统科学化探索;在上海汇泰大楼挂牌成立了“科普示范楼宇”;在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还创立了“医学传播学”学科的理论构想并付诸实践。

岽的“把‘科学的声音’传播的更响亮”项目、曾凡一的“积极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项目获得本年度“科普贡献奖(个人)”一等奖。上海植物园的“上海植物园的科普教育”项目获得本年度“科普贡献奖(组织)”一等奖。

获得本年度“科普成果奖”一等奖的项目是同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的《中国古代机械文明史》、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的《血管通——血管病防治保健必读》。上海科技馆的4D科普影片《羽龙传奇》获得“科普成果奖(睿宏科普影视专项)”。“科普传媒奖”一等奖得主是上海东方娱乐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的《36.7℃明星听诊会》。

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党组书记孙庆祥、虹口区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副主席获得本年度“科普管理优秀奖”一等奖。傅向东、李笑和、成文武、吴欢获得本年度“优秀科普志愿者奖”一等奖。

 

本年度评审工作呈现了三大特点:

一是坚持项目推荐的“力度”。推荐单位主要来源于上海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推荐项目数占总项目数40%)、各区科委/协(推荐项目数占总项目数35%)、其他单位(协会等)。推荐的项目来源于政府、科研院所、大学、中学、医院、企业、出版社、博物馆、社会组织等单位或个人。

二是坚持项目申报的“高度”。申报的项目中一方面包括有中科院院士参与的历届曾获得或准备申报国家级以及省部级的重大重点项目。另一方面,有多项基层科普工作者、科普志愿者和组织等项目申报。科普内容既包含有生物化学、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高新科技,又包括健康、安全、生态环保等生活热点,覆盖物理、生物、化学、天文、地理、环境、医学等多门学科。

三是坚持资源整合的“广度”。今年为鼓励企业和更多社会机构出资设立奖项,共同为科普事业做贡献。由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首次出资设立了“优秀科普志愿者奖”,该项奖励专题授予那些长期从事科普志愿服务工作,无偿奉献且能直接或间接为上海科普事业做出贡献的个人。同时该项奖的设立也充分体现了社会各界对科普工作的关注与支持。

2017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评选活动圆满落幕,2018年的申报和评审工作也正式启动。在上海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进程中,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将继续表彰和激励上海科普工作者及其组织所申报的科普项目,通过优秀项目实施,为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助推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添砖加瓦。


 
本网站由 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 维护